第二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年)在厦门大学召开

来源:尚七网    作者:刘名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1-06    
第二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年)在厦门大学召开

      尚七网11月6日讯  11月4日至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年)”在厦门大学顺利召开。参加此次论坛的学者除来自三个主办单位外,还有包括“中华经济研究院”等海内外十余家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学术月刊》等经济学杂志社的负责人。在两天的论坛中,参会学者多维度展示了各自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主题涉及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货币与财政政策、结构调整与就业、以及贸易与技术创新等一系列热点问题。

      开幕式于4日上午在经济楼N302室举行。在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宣布论坛开始后,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陈武元教授首先致辞。陈武元教授代表厦门大学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与代表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他表示,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九大给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也创造了新的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新理论,新理论需要立足于中国实践。中国的经济学家要去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为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经济理论、为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

      接着,作为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的代表,殷醒民教授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深情回忆了复旦大学与厦门大学长期以来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合作与相互支持,以及三方于2014年在厦门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致辞最后,殷醒民教授用风趣的语言对宏观经济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最后,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发展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他希望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的合作不断深化提高,并通过与大家的交流对话,巩固并拓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全方位合作。

      本次论坛得到了海内外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响应,共设置了3场特邀报告,总计有20余篇论文参与了分会场的讨论。

      在题为“货币供给机制转变与负债可持续研究”的特邀报告中,张平教授首先指出过去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几个重要特征,如依靠外汇占款、提高货币乘数以及土地抵押贷款来推动货币扩张;其次,他认为,2015年可能是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外汇占款占比的下降、影子银行扩张导致的高杠杆,以及土地财政从盈余转为赤字等这些新特征的出现,不仅要求我国货币供给机制要及时转变调整,而且,更重要的,需要配合财税体制的改革。最后他表示,货币政策的双支柱依赖于财政政策的改革,否则政府债务和体制问题将无法解决。

      殷醒民教授以“新商业周期的跨国经验观察”为题,首先阐述了新商业周期的提出背景;其次,给出了支持新商业周期的跨国数据;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和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并着重探讨了我国经济的杠杆率是否还会继续上升这个问题。最后,他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与杠杆率的变化进行了预期。

      中华经济研究院经济展望中心主任彭素玲研究员则报告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因特网发展对总体经济与劳动市场影响”。她先后以联合国之国民所得会计编算原则架构估算了网络经济对台湾GDP的毛贡献(网络GDP),然后以中国台湾、大陆加上OECD国家共30个国家或地区的跨时追踪数据为样本估计了固网宽带渗透率对人均实质GDP的影响;最后,着重分析了因特网发展对台湾地区劳动市场上实际工资的影响。

      在题为“增长非连续与效率补偿——发展理论的一类综合”的演讲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袁富华研究员首先对发展思想进行简评与概念澄清,进而从经济结构服务化进程中的路径分化、资本深化能力、投资/消费的协同能力、以及效率漏出问题等方面总结了经济转型(非连续可能性)的历史经验;随后,他利用赫希曼诱致机制分析了增长非连续的结构约束;最后,他综合赫希曼、罗斯托和日本产业理论阐述了综合效率补偿的机制。

责任编辑:刘名
首页 | 图说 | 科技 | 校园 | 旅游 | 视频 | 财经 | 娱乐 | 文化 | 创业

尚七网运营中心版本所有-EDU777.COM Power by DedeCms 津ICP备10005842号-7  技术支持:大艺互联

电脑版 | 移动版